寻中国文化之根的赤脚建筑师
从认定了做真正的中式建筑开始到现在的近30年间,倾注了林松极多的心血,这是他一生的事业,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图腾。
林松,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,高级工程师,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。林松做建筑设计是做到骨子里了,他是真的将自己的个体生命与其热爱的这份事业合二为一了。在林松的人生观里,人生得有热血,更得化为一生持久的坚守。在林松的设计观里,建筑必须得有创意,更要保留灵魂。或许,在林松的世界里,一生的坚守、建筑的灵魂,都源自他对中国文化的酷爱。
赤脚建筑师精神
修禅的林松,相信设计的灵感是对内心的求索,是对周围环境的领悟:建筑是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。灵感是需要贮备的,积累得越多,离目标就越近。
林松喜欢旅游,他说"旅游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,去偷别人的一段生命体验,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,这种生命力就会内化到自己的心里,自己的生命就会更加丰满。从二十岁到二十二岁,林松几乎走遍了四分之三个中国,领会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,也对建筑事业有了更深的领悟。
林松常说,生活在哪里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里塑造出的性格,使它更接近于完美。林松出生在北方,如今他设计的作品已遍布全国二十八个省和直辖市。带一个布包,拖一个背影,在设计的地块上钻进睡袋和衣而睡,这是林松和他团队的工作常态。林松之所以保持这样的工作习惯,是为让其双脚能够真正感受到脚下这块土地的脉动,进而能够还原脚下这块土地的本真,还原建筑的灵魂。
林松认为,建筑首先是一种感受性的艺术,设计之初对土地的感受,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塑造,建筑建成后对空间的感知都离不开心灵的感受。所以,建筑师并没什么特别,其在设计之初静静地与土地对话,去倾听和寻觅土地所蕴含的场所精神,即这块土地的魂,如同古人认为每块土地都有其魂,俗称是"土地爷"。当建筑师找到了这个魂,将之内化于心,然后用建筑的语言将之表达成图纸,通过施工将之完成,再将其回还给这块土地,建筑又是以同样的场所精神影响和塑造着生活其中的人们,建筑师只是干了这个还魂的事。
建筑应该像一棵植物,就像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样。它是生活形态的物化。这就是林松眼里的建筑。所以,建筑师塑造的是一种感受,而不是外部形态,是把对文化和根的认识延续下去。过去有种说法叫"一方水土养一方人",其实,一方水土也塑造一方文化。林松提出了一个概念,叫"赤脚建筑师精神"。
"赤脚"这个词指"光着脚",它所延伸出的身份最早见于中国民间传说。比如,"赤脚大仙"是道教传说中的仙人,他总是四处云游,帮助百姓铲除妖魔,以其赤脚装束最为独特,故而有此名号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医生不够,让大量医生走到乡间去为老百姓治病,因此被称为"赤脚医生"。他们没有洁白的工作服,常常两脚泥巴,一身粗布衣裳,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救死扶伤之心。这种"赤脚精神"弥足珍贵,植根于大地,守望于乡野。在林松眼中,植根于大地精神,恰恰也是建筑师最应该做到的基本功。这样,才不致因抄袭与无知做出与土地场所精神相悖的建筑,误导生活于其中的人。在这点上,建筑师的责任是重大的,它几乎与医生相近,只是我们的建筑师缺少这种觉知。
向中国文化寻根,
用建筑给土地还魂
文化是人应对环境的一种策略,经历时间的陶冶,形成人与人交流时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本能反应。而建筑又吸收了这种文化,以凝固的姿态代代相传,像一本厚重客观的历史书。
以有三雕(砖雕、木雕、石雕)之绝的古徽州民居为例,林松向我们介绍道,它受地域环境与朱熹理学思想的双重影响:山多亦多盗,徽州建筑外墙自然高耸,墙上开的小窗,极像城墙的射击孔,反应出人自我防范的内向意识。由于地少房子自然挨得近,为防火便有分户的风火墙,顺着屋顶坡度逐级叠落。地处山区,为与环境取得和谐,叠落的墙体端部皆昂起,意"五岳朝天",因似马头又称马头墙。由于多山,经济难于发展,人们便走出去以谋生,所以徽州流行"十三、四岁,往外一丢",去外地谋生,做学徒,临近十七、八岁成年,回家娶亲、生子,接着便又出去,做得好的一些人,六十多岁左右返乡,其余大部分甚至一去不返。
徽州民居多是商人晚年回乡所建,往往此时人近暮年,生命已有萧暮之感,往往建筑并不开朗,又深受朱熹理学对尊卑的影响,注重讲礼仪,反映到建筑上就是追求规制,强调几进几落的院落。而皖南少平地,较难向江浙民居在平地上那么舒朗。要保持这一规制,便要压缩原有的院落空间的格局。人的尺度是一定的,因而房间尺寸无法压小,便只能压缩建筑中的院子。因此,徽州民居墙高,而院子却极小极深,人居其中便有坐井观天之感。
在林松看来,建筑的魅力在于历经沧桑。知悉了建筑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后,再去领会青砖黛瓦的徽州民居,我们所看到的徽派建筑已经不仅仅流于表面的演绎,更对其背后映衬的文化与人性有了更深的体悟。
原本这一压抑和束缚人性且并不显开朗的建筑,却在经历时间的流变后,历经人生生不息、代代繁衍的生命活力,造就了徽州女性独有的温婉与持家能力。
在进行苏州庭院别墅项目时,林松和他的团队几乎把苏州走了个遍。因为弄堂太窄,大家只能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,敲开当地人的门,了解城市肌理的变化。"那个时候我走进小巷里,周围的房屋朝代悠久,突然有一种感受,仿佛周边的声音没有了,自己已经走进了古代的氛围中。"当时的场景林松至今历历在目。
基于对苏州古城城市格局和地块周边环境的分析研究,林松团队提出了"街-巷-弄"的城市肌理和"城市织补"的概念,以古有巷间距总结确立住宅进落格局,东西为"巷",南北为"弄",重现了苏州古城风貌的空间肌理,两条一纵一横的水陆并行的街道形成对苏州双棋盘格局的隐喻。园内以北寺塔为端景建立联系,整体上形成绿化丰盈,入口开敞,塔影西斜,寻影而归,过巷穿弄,入门庭,进院落的空间意境。
"庭园"的建筑采用多进式院落住宅布局,单进院落辅以园林的部分手法形成数个大小不一的庭园。结合现代生活形态与传统空间格局,展现交往与内省并存的人文关怀与精神追求。它不是简单地把一个集中的建筑体放进围墙中,把剩余的空地称之为庭院;而是像作书画的章法布局一样,"计白当黑"让室内空间的"黑"与外部庭园空间的"余白"彼此衬托,相映成趣,相互借景,浑然一体,并通过一系列传统园林的空间手法,造就多种不同声色、尺度的空间氛围,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追求"庭院深深深几许"的意境,提供了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。
林松团队基于苏州古城的肌理开创了院落式空间的先河,项目也获得了全国中式建筑设计大奖,受到了业界广泛的赞誉与效仿。
在林松的眼中,建筑应像一棵植物一样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之中,与城市的肌理相融,同时反映历史的变迁。正如林松所言,在中国做建筑要有中国的感觉与气氛。所以,想用建筑还土地之"魂",首先要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"根"。
构建具有东方思想文化根基的建筑系统论
中国地域广袤,不同的山水养育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,最终集合在一起凝聚成了悠久而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。然而,在这个传统文化断裂的时代,中国建筑却一直走着西方的道路,所以,每一次去国外考察,都让他的心刺痛不已。
林松说,我们的建筑师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沉淀不够,就抄国外的,长此以往,国外的建筑师就纷纷抢滩中国。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根基。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沦落成给人打工、画施工图,那么这整整一代人都是可悲的。
林松认为,西方的文化主要来自于海洋文明,建筑的表现形式非常张扬、进取;中国文化则更讲究圆融,建筑气质强调"雅"。二者各有千秋,但中国的很多建筑师缺少文化自信,一味追求建筑西化,失去了自我。
2006年,林松接下了世界休闲博览会的项目,为了展示威尼斯风情,他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次威尼斯,最长在那儿住了大半个月。
林松当时住在酒店里,酒店是个老建筑,卫生间靠东边,墙上涂刷了红色,早晨的时候光直射进来,整个房间十分鲜艳明亮。威尼斯属于地中海气候,天气晴朗无云,当地人奔放热情,喜欢这样明媚的东西。但是身为中国人的林松却感到难以适应。
正如林松所言,中国人的灵魂住在西方的躯壳里未必会很舒服。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,我们固然不能抱残守缺,固步自封,但更不能忘却"根"和"本"这种内在的精髓。现在许多建筑师在设计时寻不到自己文化的"根",导致建筑落成后住进里面的人精神深层次的分裂。林松感叹到,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如此,是非常可悲的。
酷爱传统文化的林松,本能地将它运用在建筑设计上。他认真地告诉我们,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已经不是嘴上可以简单表达的,而是已经成为了他建筑设计的影子。林松和他的团队从不照本宣科,而是致力于开拓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,秉承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,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筑。
在进行扬州瘦西湖唐郡项目时,林松团队将蜀冈西峰的蜿蜒绵亘与瘦西湖的清秀婉丽引入设计,结合现代生活形态与传统空间格局,以古有街巷间距总结确立住宅进落格局,再现"青山隐隐水迢迢"的隐秀居舍,实现交往与内省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的融合。
建筑不是为了些许情结的复古,而应当是为了适合现代人的习惯。这正是林松所强调的,"建筑要用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,加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去呈现。"
"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。"林松的事务所接下的大部分项目地点都位于江南水乡。除了"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"的扬州,也有"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"的杭州,更有"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"的苏州。苏州素有"园林之城"的美誉,"咫尺之内再造乾坤"的苏州园林也给了他很多灵感。
在苏州木渎御府项目中,林松团队通过对古镇既有城市肌理和脉络的梳理和解读,承袭苏州建筑的精髓,以巷弄、建筑群落等形式将城市的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以仿生放射状系统为基础,结合巷弄空间形式,采用苏州传统园林的布局方法,汲取多进式院落的住宅肌理。
在工业文明发达的现代城市,林松和他的团队却始终倡导回归中国传统文化,让人们体会到农耕文明独有的魅力与活力,为城市注入一股清新的风。但他也清楚地明白,这种倡导并不是单纯且强硬的复古,而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城市之间推动东方文化的风,从而让世界看到中国文明城市的主流特色。
为建筑事业添砖加瓦,林松有更远大的抱负。在未来,林松希望可以凭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,致力于构建具有东方思想文化根基的建筑系统论,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上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理解,让中国的建筑文化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。
林松说,中国文化给予了建筑很深沉的精神世界和认知,我们需要把它展现给世界看。而在展现中国文化这条道路上,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本土设计师与他并肩前行。
文章来源: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-04-02
作者:李建宇 雷孙取 陈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