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松:“建筑应当像植物一样”
文/黄昭阳
他的名字很有意思,大致上来说,你看过一眼就会记得,并且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每个字里都包含一个木字,林—琼林玉树,松—竹苞松茂,这是不是寓意着,林先生天生就是做建筑的呢?
林松做建筑设计算是做到家了。在先后成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客座教授、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后,林松把自己的个人才能转化为经济链,在2000年成立了杭州林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,专业从事规划设计、建筑设计、景观设计、室内设计、房地产策划等业务。
一直被林松挂在嘴边的两个词语是:创意,灵魂。在他的设计观里,建筑必须得有创意,更要保留灵魂—是的,建筑的灵魂。
从认定了做传统的中式建筑开始,一直到现在,整整20多年了,这是他一生的事业。
时代精神和责任感
林松从事古城保护有五、六年了,感慨良多。徜徉于时间深处的古老建筑,惊叹历史的宏大手笔,林松也谨慎地思考着:更应该崇尚自身的时代精神,为古老元素注入新的血液。
每一个时代必须赋予它独特的时代精神,现在我们也在塑造自己的历史。如果没有自身的时代精神,那段历史就是被冷藏的一段,它的价值往往会被消极。当然我们这一代有义务和责任,真正把过去传达的信息保留下去,跟时代对接下去。
服装可以塑造一个人,而建筑比它的力量更大。建筑承担着一座城市和一段历史的光荣,这是林松,和更多像林松这样的建筑师,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提升自身文化价值。
从事二十多年之久的中式建筑,倾注了林松过多的心血,已然成为他的精神图腾。但在这个传统文化断裂的时代,每一次去国外考察,都让他的心刺痛不已。
“我们的建筑师对自身文化的思考和沉淀不够,就抄国外的,长此以往,国外的建筑师就纷纷抢滩中国。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根基。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在为此操心,给人打工、画施工图,那么这整整一代人都是可悲的。”
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建筑师,毁的是一座城市;一座城市,因为责任感的建筑师存在,而更加生动。
还原建筑本身的灵魂
带一个布包,拖一个背影,就踏上了未知的远方。六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他坐过,也逃过票。身无分文时就在街头给人作画,帮人打短工、扛重物-----—这是林松在二十、二十二岁之间的样子,凭着一往无前的青春,他走遍了四分之三的中国。这也许会让你想起电影《摩托日记》关于勇气和理想的诠释。
那时候的林松其实很内向,他说当发现真正对某个事物产生挚爱的时候,对未知的恐惧就不在乎了,你能体会到苦中作乐的情怀。这个挚爱,就是建筑。
每到一个新的地方,林松总会待上十天左右。站在自己的影子上,感受着不同的人文环境带来的震撼。他称这是“对心灵的滋养”。
直至操作后来的苏州“庭院别墅”项目,林松沉淀了整整半年。为此,他走街串巷,敲开当地人的门,了解他们的生活。也常常会在项目工地上睡上几天,只为感知来自土地的信息。认真又执着,一如当年那个少年。
“建筑应该像一颗植物,就像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样。它是生活形态的物化。”这是林松眼里的建筑。苏州“庭园”把江南人居的典雅与现代功能完美结合,推向了极致。也让很多人勾起了年少时,在街头巷尾追逐嬉戏的美好回忆。
这一切美如画卷。
“建筑师塑造的是一种感觉,而不是外部形态。是把对文化和根的认识延续下去。过去有说法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也塑造一方文化。我提出了一个概念,叫赤脚建筑师精神。”
让双脚感受着土地的脉动,还原土地的本真,还原建筑的灵魂。林松让自己的心跳离大地更近一些,也让理想离建筑的高度更近了一些。
灵感是内心的求索
林松出生在北方,如今他设计的作品已遍布杭州、宁波、上海、苏州等江南佳丽地。
“生活在哪里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里塑造出的性格,使它更接近于完美。”于建筑,也是如此。林松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,思考着,如何赋予江南建筑在温婉典雅中,闪烁出大气韵。
修禅的林松,更相信设计的灵感是对内心的求索,是对周围环境的领悟:“建筑是理性和非理性共融的。灵感是需要准备的,积累得越多,离目标就越近。”
如“刃上行走”的修禅,让林松更陷于对建筑设计的至善与执着,无法自拔。这样的状态,却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。“建筑设计是我修禅外化的形态。做建筑是不断精进的人生;是从懵懂到生命的狂热,时时磨砺自己的过程。这个过程里,有痛苦也有狂喜,但如果失去它,我什么也做不了。”
对建筑的热爱,对内心的苦苦求索,才是灵感和真实的本源。林松的作品,是他通过对环境、土壤和对每个人的了解,汇集出的建筑。所以真实,闪耀着光辉,并且触手可及。
痛,并快乐着。林松,活在“当下”的建筑。